中国积雪历史数据集(2008-2016)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新疆区局、青海省局、黑龙江省局、内蒙古省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积雪研究团队贡献的积雪历史野外考察资料,由项目课题、业务和科学研究需求、兴趣爱好等驱动,人工观测为主、自动观测为辅而获得,经过本次整理,实现了统一的规范,并对数字化遗漏数据进行了补录。
具体分为14个子数据集:北疆地区不同粒径积雪光谱反射率数据集(2010年)、黑龙江省积雪属性观测数据集(2016年)、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积雪冻融循环过程观测数据集(2012年)、吉林省松原市积雪微波辐射观测数据集(2010年)、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积雪观测数据集(2018-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参数与土壤参数自动观测数据集(2015-2016年)、青海祁连积雪属性和反照率数据集(2008年)、新疆阿勒泰国家基准气候站逐日积雪特性数据集(2015-2016年)、新疆阿勒泰积雪特性调查数据集(2016年)、新疆阿勒泰雪深和BRDF观测数据集(2015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积雪特性调查数据集(2013-2014年)、中国典型积雪区地面积雪加密自动观测数据集(2013-2019年)、中国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积雪线路观测数据集(2012-2013年)、中国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积雪参数台站观测数据集(2012-2017年)。
包含积雪深度、湿度、密度、粒径、分层、分类,积雪比表面积、光谱反射率、BRDF、反照率、微波辐射亮温,雪剖面分层密度、温度、湿度、粒径、介电常数,积雪环境照片、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等参数。
空间上覆盖了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中国三大典型积雪区,时间范围为2008-2020年;观测要素涵盖积雪深度、湿度、密度、粒径、分层、分类,积雪比表面积、光谱反射率、BRDF、反照率、微波辐射亮温,雪剖面分层密度、温度、湿度、粒径、介电常数,积雪环境照片、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等;数据集包含36个文件夹,857个文件,有xls/txt/doc/jpg/png等多种格式,共327MB。
数据集整理科学、规范、有效,配套文档齐全,可满足研究与试验发展、气象和农业服务、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等领域的使用要求。
采集时间 | 2008/01/01 - 2019/04/01 |
---|---|
采集地点 | 新疆(天山到北疆、阿勒泰、玛纳斯河流域)、黑龙江省(气象站)、河北怀来、吉林省松原市、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青藏高原(青藏气象站,青海祁连)、中国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等。 |
海拔 | 53.0m - 4743.0m |
数据量 | 327.3 MiB |
数据格式 | .xlsx .xls .txt .png .jpg |
坐标系 |
数据集数据大部分为人工野外观测,少部分为仪器自动观测,但也经人工整理和质量控制。具体信息参见各子数据集内部说明文档和元数据。
基于原始观测数据整理进行了存储、命名和格式等规范化,对数字化遗漏数据进行了补录,增加了质量控制,编写了数据集/子数据集文档说明。具体信息参见各子数据集内部说明文档和元数据。
同类数据采用相同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无效或观测记录不完整也无法恢复的数据予以舍弃;尽可能将同次观测的数据做匹配,整合到一起。具体处理方法参见各子数据集内部说明文档和元数据。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中国积雪历史数据集( 2008-2016年)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1 | 2024/11/22 21:21 | 张*纶 |
论文题目:基于渐进辐射传输模型对积雪参数反演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我将于2024年年末和2025年年初在内蒙古-东北积雪区进行积雪参数进行测量,想按照中国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中的5号线或者6号线的路线的积雪进行测定。通过模型对数据进行验证
论文类型:硕士论文
导师姓名:吕云峰
|
2 | 2024/11/18 20:23 | 张*纶 |
Paper title:基于渐进辐射传输模型对积雪参数反演
Paper abstract: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特别是在寒冷季节和高纬度地区,由于其高反射率,积雪能够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一特性使得积雪在地球能量平衡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影响着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2,3]。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在高山地区,积雪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存形式。积雪的融化能够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提供水源,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4]。积雪的反射率是所有地球地表覆盖物类型中最强的[5],其反射率值要远高于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物,同时季节性积雪还可以改变原有地物的反射率值,例如可以将草原的地表反射率改变3~4倍,森林覆盖区域改变2~3倍[6][7]。积雪反射率作为一个区域辐射平衡的重要参数,极大地影响着季节性与常年积雪地区的辐射量[8]。因此,作为能够控制全球地表辐射平衡与能量交换的积雪反射率[9],其微小的变化较容易影响到地-气能量平衡,进而引发气候变化[10]。所以获取准确的地表积雪反射率数据对当地地区甚至全球气候变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积雪的反射率受到雪粒大小、密度、雪水当量和积雪表层吸光性污染物等因素的影响[11]。其中决定雪反射率的两个主要参数是粒径和雪表层污染量[12]。积雪的雪粒尺寸变化会导致反射率近红外波段处明显变化,随着积雪持续时间增长而老化,雪粒径也会因重结晶和融化后再结冻过程变大 [13]。在积雪中存在少量吸光性污染物,如灰尘、黑碳和有机碳等,它们的吸收能量能力远大于积雪本身,也能够显著降低积雪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14]。积雪中的吸光性污染物被确认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8]。积雪污染物与人类污染排放和大气活动有着明显的关系,在中国东北地区,污染物黑碳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内蒙古草原等地区则因地理环境不同,污染物则主要以灰尘为主[15]。不同类型污染物沉积影响反射率变化能力不同,还存在多种污染物混合的情况,探究多种污染物组合可能性对反射率影响也显得较为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为活动不同,导致区域内的大气流动、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性[15],因此,积雪中污染物浓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同样,雪粒经的大小也会由于降水气团含水量和温度不同而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17]。
故而探究区域内积雪中的污染物不同类别、不同含量和雪粒径尺寸对积雪反射率和反照率的影响非常关键。积雪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作为描述积雪物理机制的重要指标,它定义了入射光以某一角度进入积雪后,在不同观测角度的反射强度比率,通过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之间的关系反映积雪的表面结构、颗粒形状、尺寸、密度等物理特性[18]。而BRDF受到雪粒径和雪中污染物的影响,根据地面实测的反射率和反射函数可以求解BRDF模型对积雪中的雪粒径和污染物等进行反演[19]。
Paper type:硕士论文
Tutor:吕云峰
|
3 | 2024/11/09 05:10 | 李*强 |
论文题目:基于机器学习的北疆雪水当量重建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机器学习的输入实测数据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导师姓名:吴雪娇
|
4 | 2024/10/24 20:19 | 姜* |
论文题目:青藏高原遥感雪线高度差异及其受山体效应的影响研究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论文
导师姓名:唐志光
|
5 | 2024/10/16 06:21 | 张*雪 |
论文题目:阿尔泰山植被物候对积雪变化的响应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处理分析数据
论文类型:硕士论文
导师姓名:汤萃文
|
6 | 2024/08/21 09:56 | 李* |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河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目前本人的研究内容为积雪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因项目和论文的需要希望能够申请部分积雪数据用以分析学习以及论文写作。个人的指导老师及课题基本信息如下: 指导老师:连炎清 课题名称(编号):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互馈机理与生态环境演变归因 (2021YFC3201103 ) 课题负责人:连炎清 望批准! 祝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
7 | 2024/08/12 00:16 | 张* |
研究需要采用积雪历史数据进行确定,希望结合该数据集分析影响
|
8 | 2024/08/06 00:17 | 轩*兵 |
我们是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属于官方机构,主要负责地理学科的试题命制工作,命题过程中需要下载些数据进行相关的辅助和支持,请审核通过,谢谢。
|
9 | 2024/08/05 07:48 | 赵*清 |
模式对比需要您这边的观测数据,谢谢老师,麻烦您通过
|
10 | 2024/07/20 04:08 | 张* |
论文题目: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域的冻融模拟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校正数据、优化参数
论文类型:硕士论文
导师姓名:汪涛
|
积雪深度 湿度 密度 粒径 分层 分类,积雪比表面积 光谱反射率 BRDF 反照率 微波辐射亮温 温度 介电常数,积雪环境照片 空气温度 土壤温度 土壤体积含水量 土壤电导率 土壤复介电常数 雪剖面分层密度
新疆(天山到北疆、阿勒泰、玛纳斯河流域) 黑龙江省(气象站) 河北怀来 吉林省松原市 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 青藏高原(青藏气象站,青海祁连) 长白山地区 小兴安岭
©2024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34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0931-4967592, 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