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29日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镇,下垫面是果园(李子树和苹果树)、玉米/裸地、城镇。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7.3233E, 40.6308N,海拔350m。
自动气象站的采集频率为10s,且10min输出一次。观测要素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30.56m,10.66m),朝向为正北;风速(30.56m,10.66m),风向(30.56m),朝向为正北;气压(安装在防水箱内);雨量(31.46m);四分量辐射(30.76m),朝向为正南;红外表面温度(30.76m),支臂朝向正南,探头朝向是垂直向下;
自动气象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空气温湿观测(Ta_10.66m,RH_10.66m,Ta_30.56m,RH_30.56m)(℃,%),风速(Ws_10.66m, Ws_30.56m)(m/s),风向(WD)(°),气压(Press)(hpa),降水(Rain)(mm),四分量辐射(DR、UR、DLR、ULR、Rn)(W/m2),地表辐射温度(IRT_1、IRT_2)(℃),土壤热通量(Gs_1、Gs_2)(W/m2)、 多层土壤水分(Ms_2cm、Ms_5cm、Ms_10cm、Ms_20cm、Ms_40cm、Ms_60cm、Ms_100cm)(%)和多层土壤温度(Ts_0cm 、Ts_5cm 、Ts_10cm、Ts_20cm、Ts_40cm、Ts_60cm、Ts_80cm、Ts_100cm )(℃) 。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 Jia et al,(2012),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2013)。
采集时间 | 2008/01/01 - 2010/12/29 |
---|---|
采集地点 | 北京市密云站海河流域 |
数据量 | 38.1 MiB |
数据格式 | excel |
坐标系 |
自主观测
土壤温湿度探头埋设在气象塔正南方2m处,土壤温度探头埋设深度为0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和100 cm处,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深度为2cm、5cm、10cm、20cm、40cm、60cm和100cm;土壤热流板(2块)埋设在地下2 cm处,其中一块埋设在阳光可穿透果树林的地表,另一块埋设在果树的阴影下。
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0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6999标示;(2)剔除有重复记录的时刻;(3)删除了明显超出物理意义或超出仪器量程的数据;(4)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10-6-10 10:30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密云站-自动气象站-文档.rar | 1.6 MiB |
2 | 密云站-自动气象站.xlsx | 36.5 MiB |
# | 时间 | 姓名 | 用途 |
---|---|---|---|
1 | 2024/06/02 07:34 | 蔡*胜 |
利用海河流域的气候数据,来模拟该区域的防风固沙林的适生区
|
2 | 2024/05/02 02:25 | 关*杰 |
论文题目: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板栗林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影响及其模拟研究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用于产流模拟研究的气象数据输入项
论文类型:硕士学位论文
导师姓名:关红杰
|
3 | 2024/03/14 17:08 | 孟*焓 |
论文题目:基于深度学习的空气温湿度数据可视化及预测系统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作为输入数据
论文类型:毕业设计
导师姓名:孙鑫鑫
|
4 | 2023/12/29 17:08 | 崔*林 |
论文题目:基于奇异值分解的高时空分辨率地表反照率数据重建
数据在研究中的作用:重建结果评价
论文类型:本科毕业论文
导师姓名:崔林林
|
5 | 2023/07/18 04:32 | 张*金 |
用于海河流域蒸散发估算结果的验证,服务于方法在拓展研究区域的推广
|
6 | 2023/07/13 04:05 | 何*宇 |
想利用站点的气象数据来对地表热辐射方向性模拟实验做敏感性分析
|
7 | 2023/02/24 10:00 | 陈*岩 |
用于自写陆面过程程序与监测数据集间的相互验证
|
8 | 2022/05/19 19:35 | 张*潇 |
期刊论文,论文题目、摘要暂时无,具体研究方向为海河流域蒸散发研究,导师何涛
|
9 | 2020/05/14 00:46 | 白* |
建立和验证农田光合-蒸散耦合遥感过程模型,完成青年基金项目。
|
10 | 2020/04/09 18:11 | 王*欢 |
论文题目: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
论文摘要:人类用水活动影响陆地水循环过程并改变陆气之间水分能量的交换,对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为了进一步完善陆面过程模式及地球/气候系统模式中水循环过程,量化人类用水对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影响及产生的气候反馈,就必须建立能与地球/气候系统模式耦合的包含人类用水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陆面过程模式。因此,本博士论文基于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参数化方案、地下水侧向流方案、地表地下水调节方案与陆面过程模式CLM4.5, 发展了包含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及人类用水的陆面过程模式,揭示了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规律,量化了人类用水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并将所发展的模式与大气模式耦合,探讨人类用水活动的气候效应,同时利用CMIP6不同气候情景预估未来用水需求,评估不同用水需求对陆地水循环及气候的影响。为全球变化及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等相关领域提供更为完善的模式平台,同时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类型:博士论文
|
©2024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34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0931-4967592, 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