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基于1980-2020年黄河流域10公里分辨率的碳库模拟数据,展现了区域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数据集涵盖了黄河流域32°N–42°N,96°E–119°E的区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通过结合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完成碳库动态模拟。数据经多源验证和质量控制,具有较高的空间精度与可靠性。本数据集可为区域碳循环研究、碳汇评估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策略提供重要支撑。
采集时间 | 1980/01/01 - 2020/12/31 |
---|---|
采集地点 | 黄河流域 |
数据量 | 1.3 MiB |
数据格式 | grid |
数据空间分辨率(/米) | 10 km×10 km |
坐标系 | WGS84 |
模拟所需的输入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如1980-2020年日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土地利用数据,CO2数据等。气象数据来自ERA5气象再分析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则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平台,采用了1980年的年度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所有输入数据均通过插值处理,重采样至10公里的空间分辨率,并根据地理坐标进行投影转换,以保证不同数据源的空间一致性。
模型采用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该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干旱地区的碳库动态。根据黄河流域的特点,模型参数设置包括土壤类型、生物量分布、气候变量等区域特定参数。模型运行过程中,输入的气象数据和CO2数据将被逐年加载,模型根据设定的参数进行碳库模拟,并输出每年碳库变化的栅格数据。每年的碳库数据将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碳库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本数据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质量控制: (1) 数据源验证:对比ERA5和其他再分析数据确保输入气象数据的准确性; (2) 模型验证:通过采样地面观测数据验证模型输出的准确性,均方误差(RMSE)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黄河流域主要区域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已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碳库的数据集中对植被碳、土壤碳进行了验证; (3) 数据一致性检查:确保时间序列数据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逻辑性。
# |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1 | E01Z790201 | 黄河流域碳空间分布数据集制备合同 | 其他 |
# | 标题 | 文件大小 |
---|---|---|
1 | ltrc.rar | 317.3 KiB |
2 | soc.rar | 313.4 KiB |
3 | totc.rar | 340.2 KiB |
4 | vegc.rar | 318.0 KiB |
©2024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34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0931-4967592, 0931-4967596